前段时间和一个应届生聊天,她告诉我:虽然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厂可供他们选择的职位十分有限,但她们专业里过半的同学,都瞄准了大厂的招聘。
在唯大厂论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求职首选之后,这些非技术岗位的竞争也在逐年递增,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但是在这抢破头的背后,并不是所有互联网的岗位都值得去,有些情况,去了还不如不去。
大厂非核心技术人员的体验
文文毕业之后,就进入了BAT某大厂的财务部门。和当初刚拿到offer时的欣喜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问她的体验,只有这样一句总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诚然,大厂的头衔是自带光环的,再加上福利优渥,至今都让求职者趋之若鹜。但是文文言语间却十分中肯,作为非核心技术部门的文职人员,只能说外在体面光鲜,但实际工资待遇不高,甚至还不如相同岗位私企的收入。
无独有偶,另一位在大厂做客服的张欣也有类似的感受。当初经过重重面试,最终突出重围斩获offer,但是真正进入大厂之后,真实体验却是“进了,但又好像没进”。
客服岗的工作内容是单一重复的。虽然每天会面对形形色色各类客户群体,但时间长了张欣就发现,永远说来说去就那几套话术,每次在线上回复客户的时候,张欣甚至都有一种自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与工厂流水线的工作无异。
更别论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他们支持部门更是随时待命,处处迁就,作为半透明的工具人,让张欣感觉明显有一张无形的大网罩在头顶,难以成长。
那些大厂基础岗都怎么样了
2022年又是一年的互联网寒冬,这几年不论是受国内疫情,还是国际动荡局势的影响,互联网人的日子似乎都不太好过。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互联网企业传出大比例裁员的消息。就在大家感慨程序员的职业生命线从35岁再一次提前时,却忽视了在大厂的另一面,还有一群更低调的从业者比这些技术人员更举步维艰。
对于非核心技术部门来说,一旦公司业务有个风吹草动需要缩减预算,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预算减半是常态,更有甚者,直接一个部门都被砍掉。
在一家大厂的运营岗位快做满一年的王明就体会到了自己跟技术岗同事的参差:年初他被突然通知裁员,不过三两天的时间,就办好了离职手续,正式成为了待业青年;而和他同期进入公司的校友,却在研发岗安安稳稳码着代码,躲过了这波汹涌的浪潮。
除了王明,在另一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做行政的李佳最近也很焦虑。当初进入公司,一方面是看中了公司的光环和名气,另一方面,她也是图个清闲和稳定。但随着当下裁员潮的来临,她也坐不住了,开始更新简历,准备给自己找找后路。
但她真正开始向外看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安逸得太久,在就业市场丝毫没有竞争力。她想去的岗位没有回复,发来面试邀请的企业跟现在的待遇相差又太大,看了一圈发现自己最终还是只能在现在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下去,在失业的压力下惴惴不安地等待审判。
自救指南
指南1:打破大厂执念,塑造个人口碑效应
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一味迷恋大厂光环,似乎只要自己进入了大厂就是最厉害的,所以削尖脑袋也要往里冲。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请及时打住,公司和平台带给你的光环永远都是暂时的,所谓"靠树树会倒,靠人人会跑",不论什么时候,只有自己才是最靠谱的。
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本末倒置,正确的逻辑一定是利用公司的平台给自己镀金,而不是甘于成为一颗螺丝钉。能够实现能力提升,搭建人脉才是最优选。
指南2:主动转换赛道,增加Plan B选项
对于已经在边缘岗位做着边缘工作的小透明,如果你想要突破桎梏,早些找回或者发展自身的竞争力,那么可以考虑自己能够转换和尝试的方向。
这个可以两手准备。
一种是骑驴找马,向外多看看机会,从自身的兴趣和想要挑战的领域出发,放弃眼前暂时的安逸,去寻求新的赛道;另一种是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发展副业,进一步拓深自己职业发展的可能,提高就业力。
总之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指南3:居安也要思危,培养核心技能
其实在每一波的裁员潮里我们不难发现,即便动荡期,也总有一部分人丝毫不受影响,是安全的,而这一部分人,大多都来自于核心的业务岗位。
核心业务岗位向来是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也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部门,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意识提升和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名企也好,大厂也罢,再没有一家公司能给你永恒的"安全感",与其持续性混吃等死,不如早早行动起来,别等到潮水褪去才发现自己在裸泳,提前寻找出路,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