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常州市人社局出台15条举措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2年前 (2023) 天天导航
5,558 0

为全面推进“532”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助力我市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实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市值“两个超万亿”的奋斗目标,近日,常州市人社局印发了《关于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推出以下15条举措:

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落实减负纾困政策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对新能源领域企业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全面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

减轻企业用工成本

用好用足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落实新能源领域企业女职工产假期间社保补贴政策。为新能源领域企业量身定做工时制度指导生产任务不均衡的企业申请执行特殊工时制度。

提供专项融资服务

深化落实“苏岗贷”项目,优先向合作银行推荐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新能源领域重点企业,协助合作银行精准投放最高达3000万元的信用贷款,持续激发生产运营活力。

2、优化人才资源供给

建立多元用工保障机制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专员,为新能源领域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人力资源服务。全年举办新能源行业专场招聘会300场以上,其中在常高校专场招聘会不少于5场,利用“常州人才招聘”官方抖音号开展直播带岗活动30场以上为新能源领域企业输入高质量人力资源。

深化青年就业见习合作

全年新增新能源领域企业就业见习基地20家以上,开发新能源领域企业见习岗位3000个以上,组织不少于2000名青年到新能源领域企业参加见习。

推动海内外人才向产业集聚

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擦亮“1+8”人才引育品牌,向全国高校和人才机构发布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岗位,开展海外新能源产业人才专项招引活动。开发新能源产业人才地图,推进新能源产业紧缺人才岗位发布和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工作。举办“新能源产业企业招录博士名校行”专项活动,依托博士后协会开展服务产业和人才对接活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向新能源产业流动。优化“非申即享”模式,持续新能源领域释放“青春留常综合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资助”“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等政策红利。支持事业单位引进服务新能源领域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对确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通”绿色通道”

维护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大力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开展“龙城英才计划”创业企业资助奖励工作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领军企业。鼓励新能源领域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进站博士后最高给予45.76万元的资助补贴。

3、注入产业发展动能

开展新能源产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制定新能源领域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以上。组织50名新能源领域技师、高级技师开展岗位技能提升研修。加快新能源领域企业首席技师培养,新增10家新能源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新能源领域技能人才大比武活动,全年举办市级技能竞赛20场以上,总规模达2000人次以上。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紧密围绕新能源领域青年技能人才需求,推进新能源课程体系研发,加快建设重点专业群2-3个。指导全市技工院校与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全面开展新技能项目攻关、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企业冠名班等多种形式合作。修订《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市技工院校、职业学校与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全年新招企业新型学徒1000人以上。

拓宽技能评价和职称评审通道

在新能源领域新增20家职业技能认定试点企业,申领和承接省级新能源技术资源开发项目2-3个,组织评价机构为新能源领域技能人才开展社会化技能评价5000人次以上。畅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通道,鼓励新能源领域企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直接申报

高级职称考核认定。

4、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升级供应链工伤预防服务

工伤预防

聚焦新能源领域重点企业,深化实施全供应链协同工伤预防项目,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下游50家以上供应链企业共同开展工伤预防,有效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年指导10家新能源领域企业创建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违法行为轻微且主动纠正的用人单位不予处罚。开发并指导使用免费电子劳动合同签订平台,开展“三执一送”服务活动,为100家新能源领域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用工体检。建立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调解直通车站点常态化对接机制,帮助50家以上新能源领域骨干企业健全劳资矛盾内部预防和调解制度。畅通“常州劳动争议阳光调解平台”在线服务,促进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快立、快审、快结。

打造优质政务服务样板

梳理新能源领域企业高频次经办业务,按规定下沉至全市560个人社服务“就近办”网点端口。完善新能源领域人社改革措施及时公开和推送机制,通过“苏企通”平台常州服务门户和常州政企通”服务平台精准推送,方便新能源企业在线申报、快速兑付。推广人社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应用减少企业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间和跑动次数。

5、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建立配套鼓励激励机制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对新能源研发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激励方式,落实新能源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激励政策。在创建示范评比表彰活动中,对推动“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适当倾斜。

发挥人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企业吹哨、党员报到、企业点单、党员接单”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服务“532’青年突击队”作用,组建人社专员队伍,为全市49家新能源龙头企业主动提供定点联系服务鼓励人社干部投身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主战场选派年轻干部在一线淬炼成长,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时予以表扬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