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人社:1.2亿来稳岗,还原昆山人社保企业稳就业惠民生“三真”故事
真抓实干惠企服务
第一时间成立保企业稳就业工作专班,建立市镇两级用工服务复工复产工作机制。专项开展22家重点龙头企业日监测、产业链周监测和复工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点面结合动态掌握全市用工情况。发布劳动关系“疫问一答”汇编,指导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妥善化解劳动纠纷。 结合疫情形势,制定并动态调整用工招聘指引,设立人社服务专员,为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用工指导。加密重点龙头企业走访频次,问需企业发展,创新开展人社“星期六锋行者”暖心访活动。 优化引才招聘服务,综合“线上+线下”优势,成功举办“鹿城有戏 职要你来”直播引才、“就”在民企“职”向未来云聘会,累计发布岗位3055个,吸引10.87万人观看,为企业与劳动者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持续打通人力资源“供需”两端,举办“就在苏州 昆山如意”2022年用工保障政服企对接会。开展“众里寻她 缘来是你”云上引才和微视频大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率。
真金白银稳岗惠民
出台《关于积极应对疫情进一步做好保企业稳就业惠民生工作的通知》,打出“降、缓、扩、提、补、稳”政策组合拳。通过“免申即享”“政策找人”等举措,第一时间兑现失业保险阶段性降费率、一次性稳岗补贴政策。通过“全流程网办,不见面审批”实现困难企业社保费缓缴,失业金申领、就业创业补贴发放。通过在线教育技能培训,疫情期间帮助企业稳定岗位,提升员工技能。 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一次性稳岗补贴1.22亿元,惠及企业920户,为全市10.14万户企业减负1.21亿元;缓缴困难企业保险费15户,缓缴资金达0.02亿元;发放各类社保补贴0.96亿元,一次性特别补贴0.06亿元,惠及15.8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4万人次,发放技能补贴0.25亿元。
真心实意解忧帮困
疫情期间市人社部门畅通线上公共服务渠道,推出线上办事码、业务咨询码、在线学习码和维权监督码构成的“码上服务”,开设“和风暖阳”留言板,答复各类诉求8153件。强化线上劳动维权服务,推出“云上仲裁庭”,实现“足不出户开庭,指尖轻触维权”。开发上线“码上无忧”昆山根治欠薪维权平台,助力劳动纠纷源头化解。 积极开展就困帮扶“暖阳计划”,联合公安牵头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留昆处置专项行动,建立1+4+N工作专班,从而强化部门配合、区镇联动。推进高校毕业生凤还巢计划,向昆山高校毕业生推送一封信,鼓励青年人才回昆谋发展、创事业。梳理《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服务政策清单》,畅通公共在线服务渠道,创新推出“码上帮扶”平台,依托市、镇(区)、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第一时间到达所在区镇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分类施策兜牢民生底线。 截至目前,已对在“码上帮扶”平台登记的2444名人员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成功推荐683人参加有偿防疫志愿服务,3人入职一般性岗位。 在帮扶过程中,各区镇又结合实际,积极开发防疫辅助岗位,助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有业就、马上就、就地就”。
从“小蓝”到“大白”小店主成为核酸点位多面手
朱女士是一名自主创业者,2019年投入家中所有积蓄开了一家视力养护中心,丈夫是网约车司机,可无情的疫情一时间切断了家庭所有经济来源,除了要支付开店的房租,还要承担家里老人每月千元的医药费,压得她和丈夫喘不过气来。但她还是怀着乐观的态度在自家小区核酸点位上做起志愿者。偶然间看到了“码上帮扶”平台,进行信息登记,社区的工作人员马上将她推荐参加花桥卫生服务中心的录入员培训。目前,朱女士已成为一名有偿服务的核酸录入“大白”。她难掩激动地说:“从小蓝到大白,这是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既为花桥的防疫工作做着贡献,又能有一份收入来帮助家庭渡过难关,非常感谢人社局‘码上帮扶’行动”。以前区镇人社部门的同志在得知我开店创业,还告诉我如何申请创业补贴和创业社保补贴,人社真是一个暖心的部门。” “码”上帮扶 架设防疫与帮扶的桥梁
小周是一名90后的来昆务工人员,因疫情一时没有了工作,本就一人承担整个家庭支出的他,肩上的担子越发承重。在其一筹莫展之际,他看到市人社局发布的“码上帮”平台,通过平台登记后,周市镇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马上与他取得了联系,按照他的实际情况,就近给他安排了农贸市场防疫辅助岗,一下子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小周也用细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回报政府对他的关爱,现在他每天六点多就到达市场维持秩序,人流量较大的时候,一上午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在遇到居民不知道进入市场流程时,他总会耐心讲解,遇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老人,他会主动帮助购买物资。小周说,这一段时间自己虽然很忙,但是乐在其中,特别是每当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感谢,他的心总是暖暖的。 下一步,昆山市人社局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推动“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扩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形势,突出重点,加强困难群体就业的科学引导、精准施策和鼓励激励,推动共同富裕的民生底线持续提升。立足根本,多举措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帮助企业挺过难关、守住岗位,最大程度稳定和扩大就业,释放“最大民生”温度,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有序高质量发展。